Presence is a very western thing. 中文「存在」的意思沒有那樣厚,只是說世上有這麼一種東西。當然,現在較常談到「be」之不可譯,"just be yourself" 與「做自己就好」總有不同。在英語世界,似乎那東西存在就有價值,有影響力。
企業宣傳文案會說 market presence,中文怎樣說?「市場佔有率」又數據化了,不可。似乎譯為「市場地位」是可以接受的。最貼切但同時在中國語文裏難以接受的就是「市場裏的存在感」。存在感,不限於對自我存在感,而是其他人對你有何感知。大眾或消費者對某品牌的印象如何?不單是正面或負面,而是有否不時記住品牌在生活上的影響,甚至只是偶爾因觸及其他事物而聯想到。品牌塑造就是創造或維持這種存在感。說到慈善,你會首先想起東家、仁家還是博家?朋友遲到要等一等,首選到哪裏消磨十五分鐘(甚至別談消費)?這也許就是存在感,而不是你真正佔有多少市場份額。
中文我們說形象,印象,但presence是較接近潛意識的,比形象和印象更為主觀,更不理性。但影響力更大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